日前,省营商办推出今年第二批48个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经验做法,政和县法院推出的企业财产执行“四步走”工作机制成功入选。
近年来,政和法院以盘活企业为目标,积极同政府部门做好专班、调处、清债“三个联动”,运用“清理、拍卖、分产、兜购”企业财产执行“四步走”机制,挽救企业10家,盘活土地227.26亩,建筑面积2.24万平方米,涉案标的额1.72亿元,有效激活生产要素、保障民生稳定、实现多方共赢,开辟涉企财产执行新路径。
“三个联动”,凝聚府院合力
一是专班联动。落实企业破产处置和执行工作协调联动机制,细化明确涉执企业财产处置府院联动工作办法。由法院成立工作协调小组,配齐执行、民事、立案等部门骨干力量;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、园区经营管理公司、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直接对接单位,组建工作专班,联动推进涉企案件执源治理。
二是调处联动。与指定单位、金融机构,对涉企案件逐案对接处置,制定“一案一策一预案”,以书面形式向县委县政府随案报告涉企执行工作情况、牵头组织协调会、参加政府常务会议共同研讨涉企执行事项、商议处置最优方案,协调解决问题。
三是清债联动。针对企业资金链断裂、业主“跑路”等涉众欠薪欠款问题,第一时间核实工程款拖欠、欠薪等优先受偿数额,避免弱势群体利益受损。针对网络拍卖成交、解除承包合同、租赁合同到期后涉执企业厂房被非法占用现象,开展府院联合专项整治,从快处理,确保企业资产及时清场。
“四步流程”,破解盘活难题
一是债务清理,分类处置。牵头组织园区、债权人、企业主召开协调会进行债务清理,针对企业资产情况分类处置。推动2家企业及其债权人在债务清理阶段完成财产处置,办理产权变更登记,并腾退离场,涉案标的额8450万元。二是网络拍卖,高效处置。对长期停产歇业或法定代表人、实际控制人下落不明的企业,以听证会形式向债权人阐明司法拍卖利害并征询底价,促成网拍意向,并达成明确分配、交接方案。成功处置2家企业财产,涉案标的额1381万元。
三是产权分立,良性处置。针对较大规模涉执企业网拍总价高、成交率低的问题,积极了解各方投资人的购买意向和购买能力,提出产权分立等解决方案。共促成1家涉执企业通过土地重组及房产分立变为2家顺利拍卖,成交标的额1501万元,促进企业资产良性流转。
四是引资收购,保障处置。对司法拍卖二次流拍的,在变卖阶段引进园区经营管理公司出资收购,并通过重新招商引资、转让、重组或出租,实现“腾笼换鸟”资产盘活。完成资产流转2家,标的额1829万元,涉执企业财产流拍后无法处置变现难题得到破解。
破立并举,推动多方共赢
一是盘活资产,激发活力。通过该机制,引进企业、出租厂房,采取以物抵债、托管收租、资产质押等方式化解不良债务1500万元,化解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贷款2210.37万元,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、金融秩序安全稳定。
二是优化服务,护航发展。司法护航企业良性发展,由执行业务骨干组成法律特派员走访小组,深入走访涉执企业,精准对接企业需求、排查企业经营风险,为企业解决涉法问题,助力政和经济开发区在全省开发区中综合排名连续6年攀升。
三是稳定民生,保障就业。通过及时核清欠薪及欠工程款情况、资产处置后“一揽子”优先清偿。执结农民工工资39件,标的额462万元,执结其他涉民生案件40件,标的额1282.2万元。联动园区经营管理公司协调、引导具有相应技能的人员入职重组企业,减缓“僵尸企业”清场带来的就业压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