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站式”多元解纷机制和诉讼服务中心
政和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认真落实最高法院的部署要求,以廖俊波精神为引领,系统谋划、整体推进,将“白茶文化”与“古廊桥文化”融入调解工作中,不断完善“五治融合”“四度”诉讼服务机制,深化“1+N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依托11个诉源治理工作室、8个法官工作室,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多元解纷途径和现代化诉讼服务。
代表、委员点赞“一站式”建设市人大代表叶晶晶
政和县镇前镇 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
我是一名人大代表,同时也是一名扎根基层的干部,我深知对于基层群众而言,最怕的是门难进、事难办。政和法院持续推进“一站式”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,采用“线上+线下”全方位的诉讼服务模式,为群众打开方便之门,司法更加优质高效,便民利民更为凸显,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。
市政协委员叶雄英
政和云根茶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
我是一名政协委员,也是做企业的,对企业来说,时间就是效率,政和法院实施的“多元调解+速裁”模式,为群众提供多元、高效、经济的纠纷解决新渠道,打消了我们企业家的后顾之忧,助力企业在法治轨道上轻装前行、加速“奔跑”,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
升级服务空间 诉讼服务有温度
“一门服务”
强化窗口规范化和诉讼指引标准化建设,规范操作标准,编发服务手册,加强引导帮助,让起诉立案、保全鉴定、申请执行在一门内实现办理。
“一网通办”
通过移动微法院、律师服务平台、诉讼服务网和“12368”热线,为当事人提供随时随地零距离线上立案、诉讼指引、法律咨询、诉讼辅助等诉讼服务,实现一网通办。
“一次就好”
对需要补充相关材料的,一次性书面告知,对无法当场补正诉讼材料的申请人,当即开出《补正通知书》,补正后邮寄即可,避免重复往返,实现“一次办好”。
聚焦司法职能 诉源治理有宽度
01源头治理,纵向减诉源
在11个社区及村居设立“诉源治理工作室”,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村居和萌芽状态,通过以案释法,“点餐式”普法,引导人民群众建立普遍的全民守法理念,形成法治思维和观念,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,大事不出乡(镇),矛盾不加剧。从源头上减少诉讼案件。
02部门联动,横向化纠纷
与县检察院、公安局、司法局等22个单位和部门建立联动化解机制,在县侨联、县台办、水利局等7个单位设立法官工作室,着力构建多部门参与联动的全方位、立体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,多元联动化解重点领域矛盾纠纷189件,同期一审收案数量增幅下降10.82%。
03由点及面,提升加速度
设立涉民生案件速裁绿色通道,开通涉房产纠纷、涉交通事故纠纷“快车道”,该类简易纠纷案件诉前调解率98%。2022年来,全院诉前调解成功案件占一审立案数量的比重为42.60%;诉前调解案件成功率为90.00%;诉前调解案件平均办理时长为2.22天;线上调解案件占比31.76%,调解人员与调解案件比2.59件/人月;调解人员增幅为14.30‰;委派“总对总”对接单位调解案件数占诉前调解案件数比重为13.27%。分调裁审案件占比为72.03%;速裁、快审案件平均审理期限为24.95天。
强化功能集约 多元解纷有速度
1线上云调,高效便捷
设立“诉调对接中心”、“金融纠纷调解中心”,依托特邀调解员工作室、全国法院在线调解平台、微信调解等,多渠道开展诉前调解,实现纠纷联调。一起跨越三千多公里的离婚纠纷案,通过“人民法院在线服务”,仅半小时调解成功,有效减轻当事人诉累。
2线下快调,简易便民
做优分调裁审,抽调5名骨干力量速裁团队,集中审理诉前和金融借款合同、民间借贷、买卖合同纠纷案件。建立速裁法官与调解员“一对一”结对指导机制,提升调解员调解技能,确保线下调解全力提速。2022年来,速裁审理814件(含诉前调解289件),结案770件(含诉前调解289件),结案率94.59%,占民商事案件总数的61.62%,以调解、撤诉方式办结案件496件。
3调裁流转,无缝衔接
在立案当日将案件移送至诉非联动中心,特邀调解员在2日内完成登记、分案等工作,实现快速精准分流。诉非联动中心在30天内进行诉前调解,速裁团队对调成的案件出具司法确认书或调解书,对调解不成案件快速审理,实现程序无缝对接。
“1+N”助力 司法为民有厚度
建立“立案1+N、服务1+N、追求1+N”的工作模式,倾心为民,着力提升司法为民厚度。开设涉企立案、执行专用窗口,制定《政和县人民法院提升营商环境实施方案》,全面畅通涉企绿色通道,推进各类涉企纠纷快立快审快结。依托驻经济开发区、电商产业园、中国白茶城法官工作室,开展服务“一区五组团”专题宣传,拓宽涉企纠纷解决渠道,有效降低企业风险。
融合政和本地白茶文化,创立“白茶调解法”,利用茶元素营造和谐的环境,年后第一天,在中国(政和)白茶城法律服务中心成功调解一起涉茶企金融借款合同纠纷,司法护航茶企发展。
接下来,政和法院将持续优化“一站式”服务模式,提升解决纠纷和诉讼服务的能力水平,以实际行动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。